首页 >  资讯 >  正文

世界微速讯:大店模式:贝壳穿越周期的秘密

2023-03-17 15:03:10 来源:36氪

2022年,对贝壳来说是“内观”的一年。房地产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,房产经纪行业正值调整期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2年贝壳全年成交额(GTV)为2.61万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营业收入为607亿元,全年GAAP口径净亏损13.97亿元。四季度,贝壳净收入为167亿元,超出业绩指引上限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房地产周期的拐点上,贝壳正在借此时机沿着最初的价值观持续“向内”变革,实现“一体”业务从“规模增长”到“效益提升”的转型。这是市场下一个春天真正到来之前的重要一步。一系列纵深向内的变革中,贝壳此前执行两年之久却鲜少对外提及的“大店战略”,逐步显现出成效。

3000家门店重组、6000位店东集训

2023年,沉寂了许久的二手房市场正在回暖。2月,胡明所在门店业绩达到186万,其中二手房业绩138万,在成都排名第一。门店整月一共谈了15单生意,只有1单没有签约,其中两单实现了当天成交。

作为商圈经理,胡明管理着27名经纪人,他的门店在贝壳内部也算得上“大店”。胡明介绍,之所以能够形成高效成交,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要求房源维护人每周和业主至少交流两次,说明房屋现状及销售计划。“提前给业主做好铺垫,有合适的客户时成交就会很快。”这样与业主的高频交流,人手不足是无法实现的。

除此之外,胡明还进一步推行了“大组”模式:从过去1个老人带2、3个新人,变成1个人带6、7个人。“以前人少还要管那么多事,老人会不愿意做。”他说。

同样是成都区域,德佑店东庞洪刚在创业之初便在有意识地推动大店成形。“我一直想把团队做起来,还没有人时就想着要分A组、B组、C组,以及以后有几个店经理;按链家的模式做早会、夕会,还有价值观培训。”他的做法来自链家时期的积累。2019年,庞洪刚从成都链家离职,带着近10年从业经验以店东身份再次回归。

深耕房产经纪行业的20年间,贝壳也在集团层面不断总结管理经验。2022年,在门店分级能力基础上,贝壳完成了经纪人分级基础设施铺设,即对77个城市的经纪人能力等级统一标准。这套管理方式的落地,能够让店东更清晰地掌握不同品牌经纪人的能力,在绩效方案、招聘、人才梯队的建设等方面拉齐方差。2023年,庞洪刚门店经纪人数量达到60人,4年间增长了约10倍。

分级体系的铺展只是一个缩影,2019年,贝壳尝试打造房地产经纪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,实体培训机构最终在江苏昆山的一个名为花桥的小镇落地,取名:花桥学堂。

贝壳内部人士透露,花桥学堂的核心产品是店东职业化认证及培训课程,店东将在此从“人、财、务”三个方面提升单店经营及多店经营的实际能力。2022全年,贝壳帮助平台3000多个门店进行重组。截至2022年底,共有6900位店东从花桥学堂毕业。

优质门店占比提升经纪人流失率普降

胡明所在区域是成都最早提出大店模式的片区。2020年,贝壳首次在集团战略层面提及“大店模式”。两年间,行业还未走出周期底部,较长的寒冬使得这一战略布局的价值慢慢显现。

财报数据显示,2022年全年,贝壳存量房业务贡献利润率同比提升了2.8个百分点;新房业务贡献利润率同比提升了4.4个百分点。平台二手商机分配机制的重构,也使得经纪人被匹配到熟悉房源的比例提升了10%,为获取商机而做的无效动作大幅减少。

2022年四季度,除北京、上海以外的城市,贝壳A类优质门店占比同比增长5.5个百分点,德佑和贝联经纪人平均月度流失率降至不到5%,链家经纪人流失率降至3.1%。

“我们始终认为,行业的长期利益建立在交易量和价格的平稳而非是波动上,市场越平稳交易就越可持续,经纪人价值也越得到彰显。”贝壳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徐涛在业绩沟通会上表示。

行业人士对36氪表示,大店模式的提出不只为了提升集团层面的抗风险能力,也在尝试为行业留下更多优秀的经纪人。贝壳内部对大店的定义是链家15人以上、贝联门店12人以上。简单来说,如果一个店里能容纳更多的经纪人,在行业底部一步步走向复苏的时期,大家就能抱得紧一点,不至于有太多人被丢下。反映在数据上,是更高的门店利润率和更低的人员流失率。

虽然2022年市场仍在下行,但庞洪刚的门店利润比2021年还高。在很多人关店裁员时,他的门店仍吸纳了5、6个新人。庞洪刚坦言,这一数字比往年低:“因为感觉市场不好,我们减少了新人名额控制成本。”对他来说,招聘、培养新人的成本很高,“既然招到了,就要让他们尽量干得长、干得久。”这一点正是小店无法给经纪人的保障。

2023年2月份,胡明手中的三家门店业绩破百万,还有一家接近百万。“无论从管理还是经营的角度,大店都比小店好,两家小店成本比一家大店高,但业绩不如大店。”他说。比起小店因为成本过高无法分摊而走向关店,大店反而能够在寒冬中吸纳更多优秀经纪人,形成规模效应。

大店模式人效倍增

胡明所在的区域,是成都最早提出大店模式的片区,也是最早受益于该模式的片区。

贝壳方面表示,大店模式的提出,基于公司内部对行业的战略判断。他们认为,随着行业迎来价值重整期,低质、低效供给开始加速退出,未来门店的平均店效将会有进一步提升。而大店对社区的房客源覆盖能力和叠加多元化业务的能力更好,抗风险能力也更强。

推行大店模式前,贝壳曾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测算,发现大店的平均人效更高,且人效与人数几乎呈现线性关系——人越多,每个人的人效越高。

大店综合成本分摊更低的同时,对社区的房、客源覆盖能力也更好。而这一点,几乎直接决定了门店在商圈中的“地位”和叠加多元化业务(新房、家装等)的能力。这套逻辑,已经被包括胡明在内的诸多团队验证过。

而更重要的原因,要从贝壳平台的核心逻辑——ACN合作网络说起,分工合作、共享佣金。同个老板、同块区域办公、一起团建,大店模式天然使得经纪人的合作更加紧密。用胡明的话说:“门店20人以上,作业氛围就好很多,如果只有10个人,遇到轮休店里都坐不满人。”

毋庸置疑,同店经纪人的合作效率高于跨店合作,而这样的优势,最终会给每个经纪人带来增益。“人多,晋升机会也多。”庞洪刚说,他的店长都是自己一步步培养起来的,而他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招聘和价值观塑造上。“经纪人有成长需求。随着年龄增长,很多人会想晋升管理。我们每周都做标杆评选,人多了这才有意义。”他说。

事实上,贝壳从诞生之初,一直在做两件事:推动从业者由竞争到合作;缩小从业者之间的方差。“大店模式”和其背后对于店东和经纪人的管理,本质逻辑依然如此。而这两件“难”事的正确性和价值,也在贝壳“一体两翼”所涉及的诸多业务中被反复验证。

从规模增长转向效益提升,几乎是让每家企业走得更远的必经之路,对于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不断重申“长期主义”的贝壳来说更是如此。

标签:

要闻